史海一粟丨筑牢立世的基石

    【打印正文】 日期:2022-12-30 08:36     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    浏览:55869    

“无信不立,无诚不久”,一语道出无论是安身立命,还是治国安邦,诚信都是牢不可破的基石。春秋时期,鲁国的曾子杀猪,只为了用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、诚实待人;晋国的程婴,忍辱含垢二十载,养育赵氏孤儿,只为兑现对公孙杵臼的承诺。这些古人一诺千金、说到做到的品质,受到世人的敬仰与赞颂。

厚德必有邻,德高必望重。说老实话、办老实事、做老实人,本身就具有强大的道义光辉和人格魅力。与这样的人交往,心里踏实。与这样的人合作共事,没有信任危机,也许诚信的品质还会具有磁石一般的吸引力和凝聚力,让事业蒸蒸日上。

东汉官员郭伋任并州牧时,到任不久,即巡行部属,走到西河郡美稷县,有数百儿童,各骑着竹马,已经等在道旁拜迎。郭伋不解地问:“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?”孩子们回答:“听说使君来到,我们很高兴,特前来欢迎。”郭伋辞让致谢。等到事情办完,孩子们又送到城外,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。郭伋叫人计算好日程,然后告诉了孩子们。由于办事顺利,郭伋比原定日期提早一天到达。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,就在野外亭中歇宿,等到第二天才进城。对孩子们尚且如此,可见他对其他人肯定也讲诚信,后人有诗称赞郭伋,“安边治郡蔼仁风,竹马欢呼迎送中。恺悌真为民父母,怀恩何处不儿童。”孔子言:“信则人任焉。”有了诚信,如同有了肝胆和脊梁,自可堂堂正正、顶天立地,令人诚服。

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,孔子将其概括为“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”。当子贡再问,如在这三者中必须去掉一项,请问先去掉哪一项,孔子毫不犹豫地答道:“去兵。”子贡又问,在“足食”与“民信之”两项中必须再去掉一项,应该先去哪一项,孔子答道:“去食。”在孔子看来,“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”,要将建立民众对国家的信任看成是非常重要的事,在关键时刻,信任是渡过难关的法宝。

战国时期,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,为了树立威信,推进改革,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,并当众许下诺言: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,赏金十两。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,就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,结果,没人肯出手一试。接下来,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。重赏之下,终于有人站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,商鞅毫不犹豫立即兑现承诺,赏了他五十两。区区五十金,其实不值一提,却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国家崇高的威信。商鞅变法很快全面推开,秦国从此走向强盛。

司马光曾在《资治通鉴》中写道:“善为国者不欺其民,善为家者不欺其亲。不善者反之,欺其邻国,欺其百姓,甚者欺其兄弟,欺其父子。上不信下,下不信上,上下离心,以至于败。”一针见血地指出,诚信立世,必致人心所向,精诚团结,反之,必是离心离德,一盘散沙,一溃千里。

诚信,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和道德底线,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和必然要求。人无诚信,会成孤家寡人;企业失信,会被市场淘汰;国家失信,会走向衰落甚至败亡。由此可见,诚信所系极大。故而,管子对毫无诚信的恶劣人格说“不”,“非诚贾不得食于贾,非诚工不得食于工,非诚农不得食于农,非信士不得立于朝”,简而言之,对一贯不讲诚信的败德之人,无论有多大本事,或从事什么职业,注定在这个社会上无立身之处。

诚信是立世的基石。若想在天地间立得正,立得稳,立得久,“风雨不动安如山”,就要将诚实守信铭于心,笃于行,矢志不渝地筑牢诚信之基。(马军)